「萬般拉抬只為出」,在股市中闖蕩多年的人都聽過這句話,講的是市場中的作手會將股價不斷拉高,但最後還是得執行賣出才能實現獲利,將白花花的銀子滾到自己的荷包裡。股市作手想必在一開始就已預先設定好賣出的目標價,除非一手設下的局提早被看穿,否則這些人對於賣出價位,早就了然於胸。但一般平凡的投資人,如何能知道何時應該賣出?什麼價位應該賣出? 

或許,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觀察指標。例如,美國股市常受到重量級經濟數據的左右,新興市場必須看外資籌碼的變化,台灣股市還是有許多人只看技術指標…,一旦景氣變差、外資撤離、技術指標轉弱都可以視為賣出訊號。但怎麼賣真的很難,賣股票要比買股票難上好幾倍,投資前,因為還沒有包袱,只要看好某一檔股票就可以勇敢買進,心理壓力並不大,但一旦買進之後,種種愛恨情仇接踵而來:「我上週才買的股票該不該賣?」「已經賺的部份該獲利了結嗎?」「有些股票賠20%了,怎麼辦?」其實,這些問題在簡化之後,不就是該賣出?還是繼續持有?

一位投資前輩曾經與我分享他獨門的賣出方法,他稱之為蛛網理論,道理其實很簡單,利用一般人熟知的停損或停利方式,持續追蹤股價的表現,當股價漲跌幅超乎原先設定的目標時,先檢視當時投資的原因是否已經產生質變,如果沒有變化就繼續持有,如果已經改變則斷然賣出。舉例來說,一開始看好某一家公司新產品的上市,股價100元,預估短期內可能向上推升至少20%,但萬一看錯怎麼辦?所以也設了停損點,當股價表現不如預期,反向下跌超過10%則停損賣出。2周之後股價上漲了20%成為120元,這時候必需重新評估究竟是繼續持有還是賣出,如果是認為還有機會獲利,則可以選擇繼續持有,並重新設定第二次的停利點與停損點…,第三次的…。相反地,如果買進之後股價從100元跌至90元怎麼辦?還是一樣重新評估當初對新產品的預期合不合理,是買得太早了?還是新產品上市後的反應不佳?如果是前者,或許還能等一等,但如果是後者可就最好趁早賣出小輸為贏。

這樣的方法真的正確嗎?大方向都沒錯,但執行上不容易,因為一般人在買進股票之後,有賺錢希望賺更多,捨不得賣,賠了錢,就更賣不下手了。因此,在每一次重新評估設立停損停利點時,很容易無法克服心魔,而作出錯誤的決定,該持有卻急於賣出,或該賣出卻繼續持有。其實,在執行上可以單純以漲跌幅作為決策參考,不要再加入人為的分析與判斷,以前例來說,當股價碰觸到停損或停利點時只需確實執行賣出的動作,但你可能會問:「萬一我好不容易挑到一檔飆股,在漲了20%之後,再大漲50%,豈不後悔莫及?」的確,為了避免這些遺憾,我將改良後的蛛網理論總結如下:

A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